- 內閣
- (内阁, 內閣)
一、 明、 清最高官署名。 明太祖杀宰相胡惟庸, 罢中书省, 废宰相制。 成祖特简解缙、 胡广、 杨荣等直文渊阁, 参预机务, 始称内阁, 阁臣参预机务亦始于此。 后内阁地位渐高, 阁臣(大学士)实际成为宰相。 清沿袭, 但参与重要政务之人多由皇帝委任, 非必为阁臣。 康熙时, 内廷书诏划归南书房翰林, 内阁之职已分。 雍正设军机处, 内阁成为传达谕旨、 公布文告的机关, 不问军国机要, 职权更轻, 但名义上仍为最高的官署。 参见"大学士"。
二、 清末仿行君主立宪制, 设立责任内阁。 光绪三十二年(1906), 改组内阁, 设会议政务处, 以各部尚书为内阁政务大臣。 宣统三年(1911), 将旧内阁与军机处合并, 号为"责任内阁"。 设总理大臣、 协理大臣及各部大臣, 合称国务大臣。 民国后政府实行责任内阁制, 以国务总理为内阁之首, 由大总统提名, 经国会通过后任命。 总理提出各部总长(国务员)名单, 得到国会同意后, 由大总统任命。 袁世凯时一度废责任内阁, 以大总统为行政首长。 袁氏败后, 仍行内阁制。
* * *(內閣, 内阁) 一、 明、 清最高官署名。 明太祖殺宰相胡惟庸, 罷中書省, 廢宰相制。 成祖特簡解縉、 胡廣、 楊榮等直文淵閣, 參預機務, 始稱內閣, 閣臣參預機務亦始於此。 後內閣地位漸高, 閣臣(大學士)實際成為宰相。 清沿襲, 但參與重要政務之人多由皇帝委任, 非必為閣臣。 康熙時, 內廷書詔劃歸南書房翰林, 內閣之職已分。 雍正設軍機處, 內閣成為傳達諭旨、 公佈文告的機關, 不問軍國機要, 職權更輕, 但名義上仍為最高的官署。 參見"大學士"。 二、 清末仿行君主立憲制, 設立責任內閣。 光緒三十二年(1906), 改組內閣, 設會議政務處, 以各部尚書為內閣政務大臣。 宣統三年(1911), 將舊內閣與軍機處合併, 號為"責任內閣"。 設總理大臣、 協理大臣及各部大臣, 合稱國務大臣。 民國後政府實行責任內閣制, 以國務總理為內閣之首, 由大總統提名, 經國會通過後任命。 總理提出各部總長(國務員)名單, 得到國會同意後, 由大總統任命。 袁世凱時一度廢責任內閣, 以大總統為行政首長。 袁氏敗後, 仍行內閣制。
Chinese Collegiate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bureaucratic ranks (Simpl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characters). 2013.